餐饮大数据研究与认证机构NCBD(餐宝典)近日发布《中国炒菜机器人发展前景研究报告》,报告包括炒菜机器人的发展背景、餐饮行业困境、炒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与应用前景、能给餐饮业带来哪些益处、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潜力等。
2024年,全国餐饮收入达到5.57万亿元,同比增长5.3%;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7480亿元,同比增长4.3%。然而,在行业繁荣的背后,餐饮企业却面临着人力成本不断攀升、厨师人才短缺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。此外,餐厅菜品被消费者抱怨没有锅气、用餐高峰期出餐效率跟不上等,也是摆在餐饮店面前的难题。
在此背景下,炒菜机器人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应运而生。炒菜机器人具有提高烹饪效率、降低人力成本、保证菜品质量稳定等优势,为餐饮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。它能够实现自动化烹饪,大幅减少对厨师的依赖;同时通过精准控制,确保每一道菜品的口味和质量一致。这不仅有助于餐饮企业应对人力成本上升和厨师短缺的问题,还能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。
近年来,中国炒菜机器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。NCBD(餐宝典)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炒菜机器人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30亿元;预计到2030年,中国炒菜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10亿元。
目前,炒菜机器人以商用为主,呈现出“商用先行,家用探索”的特点,已经在部分餐饮企业中得到了应用,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例如,小菜园部分门店从2023年开始就已经使用炒菜机器人,其在港股上市后计划出资1亿元采购2000台炒菜机器人;乡村基集团旗下快餐品牌大米先生,已在多个门店使用炒菜机器人来帮助餐厅运营;此外,老乡鸡也已经有多家餐厅采用智能炒菜机器人等设备。
NCBD(餐宝典)研究认为,从未来的应用空间来看,炒菜机器人在团餐、快餐、湘菜以及川菜等领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;而在日料等领域,炒菜机器人发挥空间相对有限。
炒菜机器人能给餐饮行业带来诸多好处,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,主要包括四个方面:
(1)技术仍存瓶颈。比如,炒菜机器人对于一些复杂菜品和特殊食材的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,在满足个性化口味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。
(2)存在消费认知障碍。年龄较大的群体对于炒菜机器人的抵触情绪较为普遍,他们认为机器人炒菜缺乏烟火气,少了一些“人味”。此外,在家庭炒菜机器人的使用中,消费者反映部分产品智能化程度不足、操作较为复杂,未能真正实现“一键烹饪”,实用性存疑。部分企业对于炒菜机器人的宣传过于夸张,噱头成分较多。
(3)隐形成本较高。炒菜机器人虽然可以替代厨师,降低人工成本,但实际上综合使用成本不低。商用炒菜机器人的价格现在普遍在5~15万元之间,这样的价格对于中小餐饮企业显然有一定压力。此外还有其他隐形成本,如维护成本以及软件的升级成本等。未来,随着商用机器人渗透率的加强,整体成本或将大幅下降。
(4)产业生态不完善。炒菜机器人当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,产品质量参差不齐。不同厂商的系统互不兼容,这增加了用户转换成本。此外,因为行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,售后、维修等方面也存在不完善之处,这些都可能会劝退餐饮企业全面使用炒菜机器人。
最近几年,国家对机器人产业和餐饮智能化给予了大力支持,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,为炒菜机器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。在消费观念、技术创新等方面,炒菜机器人也陆续迎来利好,加上越来越多头部餐饮企业的带动,我国炒菜机器人产业即将迎来爆发性增长。
当然,在不同品类,炒菜机器人的发挥空间不同。在团餐、快餐等领域,炒菜机器人将大有可为。餐饮企业通过炒菜机器人与人工现炒相结合,能够打造出更具性价比的门店模型,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,炒菜机器人对于解决传统餐饮行业结构性痛点、推动中国饮食文化标准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将有极大贡献。未来,炒菜机器人在重点品类的渗透将进一步增强,非常值得餐饮企业关注。